欢迎访问趣说历史网!我们专注于搜集整理历朝历史、天下奇闻异事等精彩内容,想了解大千世界,尽在趣说历史网!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 收藏本站

古人为何把居丧守制称“丁忧_丁忧是什么意思

编辑:来源网络 2022-09-30
浏览:
字体:

我们在读古籍或看历史剧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丁忧”这个词。很名人也都知道,丁忧是古代官员为父母居丧守制的代名词,是古代官场、公文上出现频率较高的字眼。具体说来,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 必须回到祖籍守制27个月,这叫丁忧。如清代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二》中就有“丁忧事例”的详细记载。

“丁忧”-词由谁首创,史书上没有记载。“丁忧” 的做法,源于汉代,但作为一个词,“丁忧”最早见于《宋史.礼志》:“咸平元年, 诏任三司、馆阁职事者丁忧,并令持服。”又诏:“川陕、广南、福建路官,丁优不得离任,既受代而丧制未毕者,许其终制。”那么,古人为什么把居丧守制称为“丁优呢?究竟什么是“丁”?什么又是“忧”呢?

有学者认为,“丁”指“人丁”,是人口的意思。“忧”指“什伤”,指伤心事。“丁忧”,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丁忧伤。如此解释,倒也能说得过去,父母死了,做儿女的哪有不心痛优伤的。不过,“丁化”毕竟是一个古代用语,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个用于居丧守制的特殊词汇。如果简单地运用现代视角,单纯地字面意思, 难免会产生歧义。

古代的“丁”和“忧”,其解释不同于现代的“丁”和“忧”。据《尔雅.释诂》:“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据《尚书.说命上》:“忧,居丧也。所以,古代的“丁忧”,就是遭逢居丧的意思。“遭逢居丧” 时,儿女们会忧伤,会居丧,会遵循定的民俗和规定“守制”,这显然比单纯“人丁忧伤”包含的内容要广泛得多。“丁忧”,体现了古人对文字运用得炉火纯青。

“丁忧”又叫“守孝”,是儿女对父母孝心的最好体现,也是对儿女是否孝顺的考验。按照古礼,丁忧三年期间不能外出做官应酬,也不能住在家里,而要在父母坟前搭个小棚子,“晓苦枕砖” ,即睡草席,枕砖头块,要粗茶淡饭不喝酒,不与妻妾同房,不听丝弦音乐,不洗课、不剃头、不更衣。丁忧的社会基础是“孝”, 因为小孩初生,三年不离父母,时刻都要父母护料,因此父母亡故后,儿子也应还报三年。丁优期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 并停止一切娱乐活动。 武将丁忧不解除官职,而是给发100天, 大祥、小样、卒哭等忌日另给假日。

品官丁忧,若匿而不报,一经查出,将受到惩处。但朝廷根据备要,不许在职官员“丁忧”守制,称“夺情”。明朝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的父亲去世后,他按愤例申请离职叮丁忧”,可是没有得到皇帝的批准,由此引起了朝廷上下的激烈拿论,而且引发了一-场不小的政治风波。当时,年仅15岁的万历皇帝未独自行政,身为帝师兼首辅的张居正独揽大权,朝廷应事务几乎完全依赖于他。如果让他离职丁忧,朝廷就可能无法正常运转。于是皇帝决定以“夺情”的方式慰留张居正,要他在职居丧。于是, 张居正用布袍代替锦艳,用牛角腰带代替玉带,“形式主义”地在文渊阁边工作边居丧。

张居正不用守父丧,留在京城继续当差,那是万历皇帝的意思,可有些御史偏偏要挺起脖子较真,结果遭到了皇帝的白眼。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板子派上了用场。受廷杖的那些大臣,屁股上挨了板子,精神上却得到了空前荣光,整个京城都在向他们致敬。因为他们坚持的是纲常,是伦理,是道德,是礼教,是国之基石,是民之根本,好像只有他们才是明朝的中流砥柱,才是封建礼法的坚强捍卫者。当时,吴中行、赵用贤等五人-起受杖,时称“五贤”,而领袖人物吴、赵二人,竟成为举世景仰的“一时之直”和政治明星。

“丁忧”作为一种习俗,一种伦理,一种制度,一 种文化, 在中国存在和沿袭了数千年,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不得不黯淡下来。“丁忧”的繁杂形式和论持久战,显然已经不能适应飞速发展和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但它却作为一种古代文明,一 一种道德符号,一 一种历史见证, 永久地在古籍中保存了下来。

本文地址:https://www.qushuolishi.com/wsbk/17167.html
本文标题:古人为何把居丧守制称“丁忧_丁忧是什么意思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其内容的真实性和原创性未经本站证实,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