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趣说历史网!我们专注于搜集整理历朝历史、天下奇闻异事等精彩内容,想了解大千世界,尽在趣说历史网!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 收藏本站

二战中,德国为何能在苏联的警惕下偷袭成功?

编辑:来源网络 2022-02-26
浏览:
字体:

其实,作为一个与纳粹德国有着复杂边境纠纷和地缘政治纠葛且意识形态冲突严重的大国,苏联政府对柏林方面的一举一动并非毫无知觉。面对纳粹德国向苏德边境的增兵举措,苏联军方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早在1941年4月10日,以铁木辛哥为主席的苏联最高军事委员会便要求西部军区的所有部队都进入战备状态。

苏德战争期间,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元帅(右)与一名红军士兵在战壕里观察作战情况

5月13日,从苏联内地军区调来的第19、第21、第22集团军和从远东方面军、后贝加尔军区调来的第16集团军(下辖2个步兵军、1个机械化军)和第21军,总计28个步兵师按照苏联陆军总参谋部的要求,向第聂伯河、西德维纳河流域开进,并编入西部特别军区。

6月14日至6月19日,苏联国防委员会命令各军区在当月21日至25日内,必须将指挥机构迁入野战指挥所,对机场及其他军事目标进行伪装,坦克和汽车必须涂上伪装色。而苏联红军总政治部起草的一份《近期红军中政治宣传任务》小册子更明确地提出“准备进行一场正义的、进攻性的、无坚不摧的战争”。

此时按照战前的规划,苏联红军沿纵深方向呈梯次配置。战略第一梯队包括西部各军区的作战军队共计171个师(104个步兵师、40个坦克师、20个摩托化师和7个骑兵师),分布在从巴伦支海到黑海的4500千米战线上。这些部队之中,以56个师和2个旅部署于边境地带组成第一梯队;52个师组成的第二梯队,分布在后方50至100千米处;62个师作为各边境军区的预备队,分布在距国界100至400千米处。

整个部署依托新国境线、1939年的旧国境线以及后方核心大城市做梯次防御。北方以列宁格勒为后方核心,里加、塔林为核心前沿进行筑垒,任务是保卫从边境到列宁格勒的波罗的海沿岸国土;中部以莫斯科为后方核心,明斯克、斯摩棱斯克为核心前沿进行筑垒,任务是保卫白俄罗斯以及通向莫斯科的奥尔沙路桥;西南以基辅为后方核心,敖德萨为核心前沿进行筑垒,任务是保卫整个乌克兰。

以上种种无一不说明,苏联红军已然敏锐感觉到战争的逼近,并着手进行准备。但必须指出的是,此时的斯大林恐怕并不相信希特勒会贸然对苏联发动进攻。毕竟,此时不列颠群岛的上空,英、德双方的空军仍在缠斗,而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动战争机器,德国更需要来自苏联的各种工业原料。

所以,斯大林很可能仍认为希特勒在东线集中兵力的行径,更多是为了营造一种紧张气氛,以便维护其独裁统治。同时,鉴于苏联与罗马尼亚、芬兰等国依旧存在着严重的边境分歧,德国陆军部署在这一区域,也可能真的只是一种防御姿态。

正是基于上述分析,斯大林很难不将英国首相丘吉尔等西方政要发出的警告视为挑拨离间。与斯大林在战略上误判相比,苏联一线的高级军官或许更能直观感受战争逼近的脚步,但是此时的苏联红军似乎仍未掌握现代战争的精髓,在很多苏联军官的概念中,战争或许仍将以边境摩擦、小规模冲突的模式启幕,并在双方不断投入精锐部队和重型武器的过程中逐步升级。因此只要将精锐部队集中到边境附近,在后方部署充足的后备梯队,便足以应对一切的挑战。

因此,当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计划正式发动,相比较进攻发起的突然性,攻入苏联的德军数量之巨、配合之紧密,才是让苏军最为震撼的惨痛一课

标签:
本文地址:https://www.qushuolishi.com/sjls/6984.html
本文标题:二战中,德国为何能在苏联的警惕下偷袭成功?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其内容的真实性和原创性未经本站证实,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更多精彩